王勇超代表:建议加快推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
“快速发展起来的众多非国有博物馆,显然已经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文化强国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国人大代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说。博物馆在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788家,非国有博物馆增至1860家,行业博物馆达到825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去年5月,九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规范和扶持并举,加强对非国有博物馆业务帮扶,推动落实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指导非国有博物馆健全藏品账目及档案,依法依规推进博物馆法人财产权确权。王勇超认为,政策的具体落实落地落细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研究指导,加强监管监督。
目前,一些省份出台的文件规定和扶持政策,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政策覆盖范围、政策支持力度和政策配套性、操作性来看,地区之间还严重不平衡。
国有博物馆发展有国家投入和政策支持,其藏品大都出自考古发掘、捐赠等;非国有博物馆则主要依靠创办者个人投入资金,收集散落于民间的文物、民俗艺术品等。
非国有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在政策支持、税费减免等方面待遇上期待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各种税费征收会使原本就举步维艰的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更加艰难。国有博物馆实行的免费开放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性政策,非国有博物馆在这些政策的享受上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来就入不敷出的非国有博物馆几乎没有经营收入,导致日常维护费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更大困难。
“鉴于非国有博物馆多属公益性特质,更应该与国有博物馆在政策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享受国家文化、税务、土地、金融等政策上的优惠,在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建设配套费等税费优惠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王勇超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配套性文件,发挥国家层面的统筹指导作用,加强地方的政策执行力度,努力实现“政策落地”的良好预期。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对具有明显示范带动效应、公益性突出的非国有博物馆,尝试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并将其逐步纳入国家财政补贴名单,真正实现财政政策“公平对待、扶持引导”的作用。建议国家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有针对性地把非国有博物馆纳入其中,在规划制定、项目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统筹考虑,提供发展机会,发挥非国有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王勇超建议,要把非国有博物馆作为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完善非国有博物馆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非国有博物馆常态化发展。
“非国有博物馆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藏品资源管理研究,也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王勇超认为,只有盘活馆藏资源,实施各类藏品的数字化登记工作,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数字平台,推进展览数字化建设,实现馆藏资源社会共享,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能力,讲述好中国故事。
采写:徐秀丽
编校:高 游
审核:徐秀丽
监制:李 让
注:本文来源“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