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馆是什么?试论方志馆的功能与定位
方志馆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新型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专门收藏地方志的机构。古代地方志多收藏于藏书楼中,著名的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地方志收藏是其特色,收藏明代地方志达成271部,占全国现存明代地方志总数的34%,是天一阁珍贵的主藏史料。民国时期,各地建起了一些通志馆,如浙江省通志馆、江西省通志馆等,都只是修志机构,基本没有收藏地方志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全国第二轮修志的启动,各地纷纷建设方志馆,广东、上海、山东、云南、湖北、湖南、四川、新疆、江西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成相当规模的省级方志馆。
与方志馆建设蓬勃发展不相适应的是,由于对方志馆的定位和功能认识模糊,许多地方虽然方志馆项目已立项通过,对方志馆选址、建筑设计、馆藏布局、机构设置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划安排,造成部分已建成的方志馆存在地理位置偏僻、馆藏面积狭小、室内设计不尽合理等种种局限和漏洞,影响了方志馆收藏、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志馆定位、功能的模糊,更使自身发展乏力,使有些地区的方志馆沦为资料室、图书馆,甚至仅仅是办公室,违背了建设方志馆,以此为新的平台,促进地方志事业全面发展的初衷。方志馆作为依托丰富地情资源,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的有效途径,应该明确定位为四个中心:即地方文献收藏中心、地域文化宣教中心、地方志研究中心、地情资源开发利用中心,充分发挥方志馆存储、展示、研究和服务功能,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服务,做好领导的参谋与助手,成为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
1.建立权威的地方文献收藏中心,是方志馆立馆之本
传统“文献”概念,与“文物”相对,今天我们说的“文献”,主要是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现代文献不再拘于纸质一种形式,按国家标准局已经公布的标准定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地方志书是重要的地方文献,是一种特殊体例的资料性著述,汇集一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是全面、系统、准确的国情书、地情书,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编地方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传统文化和当代思想文化的共同载体,备载各行各业的整体情况,内容丰富新颖,资料详实可靠,是其他任何书籍不可比拟、难以替代的权威地情资料,是方志馆理所当然的主要收藏对象。作为省级方志馆,应该利用本地优势,采用征集、购买、复印、代为收藏等多种方式,竭尽全力收齐当地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级地方志书、年鉴,尤其是新成国成立后新编的首轮、二轮地方志书、专业志、乡镇志、地方综合年鉴、专业年鉴等,时代较近,更应完整收藏,甚至修志时的文件、资料汇编、资料长编、送审稿、评议稿、会议纪录等原始资料也列入收藏范围,以体现方志馆的专业特色。除地方志书、年鉴外,历代史料、地方报刊,与地方相关的手稿、日记、著作、论文、书画、照片、家谱等,以及电子版地方志书、与地方相关的光盘、音像影视作品、网络信息等都应列入地方文献范畴,成为方志馆的主要收藏对象。
在方志馆履行的各项社会职能中,地方文献存储功能是其立馆之本。丰富的资料储备能为方志馆展示、研究、服务功能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如果没有强大的地方文献资料储备做后盾,其他功能的发挥都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江西省方志馆2011年6月开馆以后,就高度重视地方文献收藏工作,截至2013年12月,在短短2年多的时间内,收藏有纸质图书3万余种,4万余册。其中行政区志29700余册,各种专志3900余册,年鉴2200余册,家谱2300余册,其他书籍和期刊2000余册。
2.成为地域文化宣教中心,是各级方志馆的重要功能
地方志做为“一方百科全书”,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即断言: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地域文化作为区域的品牌形象,不仅能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而且能与当地经济互相融合,形成文化经济,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志馆是收藏地方志、地方文献的专门机构,应该把地方文献特别是志书中蕴藏的丰富地域文化资料以生动、具体的形式整理、展示出来,成为地域文化宣传、教育中心,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强地方经济实力服务。
方志馆是地域文化储量最全最多的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各地城市展示馆虽然也有地域文化储存、展示功能,但都不能与方志馆相比。图书馆虽然信息存储量大、辐射面广,但在地情信息的收集、展示方面远比不上方志馆全面专业;档案馆收藏范围主要是辖区内各机关、团体、单位的文件材料,对地方志、年鉴、山川、河流、民情风俗等需要实地勘察、调查获取的资料则收集较少;方志馆征收各类地情资料为主业,兼收历史、外地和其他,既涵盖了档案的精华,又有档案馆未包涵的内容;博物馆以收藏实物为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风俗文化的展示难免有缺漏;城市展示馆多以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一地的现状和未来规划,浮光掠影,难以展示地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方志馆应利用馆藏优势,采用图片、文字、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把方志馆建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标志性建筑,甚至可以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一个景点,台湾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就是成功范例。台湾文献馆由台湾省通志馆发展而来,所属园区包括文物大楼、文献大楼及史迹大楼三部分,包括馆史室、特展室、清领台时期展示室、日治时期暨光复后展示室、台湾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展示室等15个主题展厅,是旅游者全面了解台湾历史文化的必游景点。
3.以方志馆为基地,开展地方志研究,为地方志事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文化传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代相延,赓续不断,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至2011年底,全国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5987部,出版5847部。全国第二轮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志书5884部,已完成1095.5部,出版行业志21201部、乡镇村志和街道社区志3663部、山水志443部、地情书7990部,历代志书整理1987部。”地方志工作由单纯编修地方志书发展成为志、鉴、库、馆、网五业并举的地方志事业。与地方志实践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地方志研究发展较为缓慢,至今没有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方志馆除了收藏、保存和展示地情资料外,还应为编修地方志积累资料,利用丰富馆藏负担起地方志研究的任务,成为地方志研究、地域文化对外交流的中心。“方志学是研究地方情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志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方志要记述的内容”。方志馆对地方志研究的内容,可以包括国情地情研究、地方志编纂研究、方志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地方志组织机构研究等。方志馆大多不承担地方志编修任务,方志馆工作人员在长期收集、整理、提供利用馆藏地情资料的过程中,便于系统占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跳出修志实践的局限,总结不同地方志书的编修经验,开展地方志研究工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以方志馆为地方志学术研究、交流中心,可以促进地方志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4. 采用多种形式开发利用地情资源,是方志馆的主要功能
方志馆作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诞生新生事物,建馆伊始,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收藏、保管、利用地情资源,尤其是地方志资源。“修志为用”,采用多种形式开发利用地情资源,理应成为方志馆的主要功能。方志馆开发利用地情资源有多种方式:
第一,提供地情资料查找、阅览服务。开展地情资料阅览服务是建设方志馆的初衷和基本功能。江西省方志馆馆藏丰富、全面,形式多样,所有馆藏资料都面向全社会读者免费开放,逐渐形成了一批稳定、高素质的读者队伍,开馆以来,年接待读者数量都在2000人以上,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与《江西晨报》合作开办“档案解密”栏目,为栏目查找、提供所需资料,受到广大读者好评,使馆藏资料充分发挥作用。
第二,为地方志编修提供服务。当前,地方志编修还是地方志事业的主体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工作的背景下,方志馆及时把馆藏资料整理编目,方便地方志编研工作顺利开展,节约了人力物力,缩短了成书时间。如山东省武警总队在编写《山东省志·武警志》时,几乎查遍山东省方志馆馆藏所有省内市县级志书,获取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全省各地武工队、政治保卫队的斗争史和组织情况,填补了志书的空白。
第三,以方志馆为物质平台,提供国情、地情教育、咨询服务。方志馆除通过布展进行地域文化展示服务外,还可以通过办网站、讲座等形式,提供地域文化讲解、咨询服务,对社会公众进行国情、地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领导提供资政服务。例如江西省方志馆在省地方志办主办下,承办了省地方志办门户网站——中国赣网,上传全部首轮《江西省志》和近百万字地情资料;北京市方志馆开馆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二期“京华讲坛”,积极传播京味文化。
明确了方志馆的定位与功能,才能在从方志馆建馆伊始,就根据其存储、展示、研究和服务功能四大功能,设计馆舍,预留足够的存储、展示空间,为研究和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打好硬件基础。能够把有限的资金集成起来,循序渐近地丰富馆藏、生动布展、深入研究、多样服务,使方志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